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樂克通訊員葛廉)
建筑門窗不保溫,居家浴室玻璃易破碎,高層玻璃遇風墜落……這些都與玻璃厚度相關。連日來省工商局聯合國家玻璃質檢中心、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在武漢、仙桃、荊州三地市場上抽查15批次平板玻璃。結果,國標中厚度4毫米的平板玻璃,市場上實際只有3.6毫米、3.4毫米,甚至3毫米,共有14批次涉嫌不合格(昨日已被勒令暫停銷售),涉嫌不合格產品占到93%。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簡稱中玻協)副秘書長周志武稱,“縮水”已經成為玻璃行業一大潛規則。由于社會大眾對此普遍不知情,這股歪風正愈演愈烈。
抽查結果
13企業身陷“玻璃門”
一款標稱厚度為4毫米的平板玻璃,實測厚度僅3.048毫米,縮水了接近25%,遠超出國家標準允許±0.2毫米誤差范圍。這種縮水產品并非個案,省工商抽查我省3大玻璃批發市場,均發現不同程度涉嫌虛假標注玻璃厚度的行為,涉及山西、湖北等地13家生產企業。
玻璃制造離不開河沙。沿長江河道而下,我省形成宜昌三峽玻璃、荊州億鈞玻璃和武漢明達玻璃3大玻璃生產企業。作為玻璃生產和銷售集散地,荊州成為本次產品抽檢的第一站。
1月13日,記者與省工商局執法人員來到荊州東門外景觀路玻璃批發市場。在湖北奧深玻璃批發經營門點記者看到,近800平方米倉庫,堆放著用木箱包裝好的整片的平板玻璃。執法人員隨機抽選出12塊標稱的“明弘玻璃”(2010年1月10日生產)。經國家玻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作人員現場檢測,12塊玻璃都不達標。產品規格標稱厚度為4毫米,而實際測量每塊玻璃4條邊的厚度均在3.2毫米左右,其中最薄的只有3.048毫米。
另一款標稱山西利虎(集團)有限公司(交城浮法玻璃公司),2009年12月27日生產的浮法玻璃,執法人員抽查8塊均不達標。標稱4毫米,實測厚度最低僅3.77毫米。
檢查中,少數知名產品也“縮水”。在荊州信達玻璃經營部,標稱荊州市億鈞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汽車級浮法玻璃(生產批號200912312017),產品規格竟標注3.7毫米。檢測人員對記者稱,這是一種非標準產品,只能定向加工供應,不能進入流通市場,擺在市場上銷售,可直接判定為不合格。抽取8塊樣品測量,平均只有3.44毫米左右。
1月14日、15日執法人員在仙桃、武漢市場抽查,結果同樣令人擔憂:除了武漢明達玻璃5毫米規格抽樣合格外,其他抽查的6種玻璃也都不足尺寸。
市場現狀
“瘦身”玻璃價低受寵
為什么平板玻璃抽查合格率不足一成呢?這在其銷售價格上也許能找到部分答案。
記者在湖北奧深玻璃批發經營門點看到,“明弘玻璃”被檢測出涉嫌偷工減料近2成多,其銷售價格相對也比較便宜,每平方米為16.5元。該店負責人韓某對記者稱,一分錢一分貨,價格便宜了,分量自然不足。
標稱4毫米,其實大多產品都達不到這個數,這是玻璃行業的行規。韓某稱,像“明弘玻璃”還算是市場比較好的品牌,還有比這更便宜的,差得更遠。
信達玻璃批發部經營戶鄧某接受工商檢查時解釋,在玻璃批發市場上,很少有消費者直接來買,顧客以包工頭和小型加工企業為主,這些人從來只關心價格。
他介紹說,去年進了10箱“三峽玻璃”,都是4毫米一點也不差,因為價格高達25元/平方米,結果一年都沒賣完。他稱,換成十六七元的那種產品后,一個月可以賣出七八箱。
據介紹,近幾年平板玻璃不斷跌價,4毫米的平板玻璃價格從每平方米20多元“跳水”,一輪輪殺價,你賣17元,他就賣16元,現在已出現13元的“地板價”。
市場惡性殺價逐漸蔓延,正規大型玻璃企業也無法獨善其身。省工商局執法人員檢查發現,荊州、武漢等地批發市場,出現我省部分大型企業生產的3.7毫米、3.5毫米“非標產品”,據調查,這些“非標產品”在批發市場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
“本次初步核查13家企業,涉嫌不正當競爭”,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縮水”行為至少觸犯了《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保護法》3部法律法規。
追根溯源
檢測監管尷尬太多
不知何時起,在裝修建材市場上“縮水”成為一種“傳染病”。鋼材,有缺斤少兩的;瓷磚,有每塊長寬短一截的;木板,有厚度變薄的……若非省工商局及時抽查公布,恐怕消費者還難以知情,就連玻璃也在“縮水”。
省工商局相關人士指出,對建材“縮水”問題的監管,目前還受到不少客觀條件制約。以玻璃產品為例,即便是檢測玻璃厚度,這樣簡單的測試,也必須由獲得國家玻璃檢驗資質的檢驗單位進行。目前我省擁有玻璃檢驗資格單位僅1家,而玻璃屬易碎品,全省各地進行產品抽樣送檢幾乎不可操作,要在全省市場上展開大范圍產品普查,也存在檢測難的尷尬。
此外,建材是一種特殊商品,流通手段是多樣化,既有廠家直接向建筑工地供貨,也有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等方式,涉及工商、質監、建設等多個部門共同監管。從眾多玻璃廠集體“縮水”事件可以看出,出廠環節缺乏有效把關,監管存在真空地帶。
該人士表示,長期以來,在裝修建材市場上,消費者一直處于弱勢。各種極不合理、約定俗成的強勢“行規”橫行,玻璃產品標稱4毫米實際就只3毫米多,木材厚2.5厘米,就按3厘米收費……種種強勢行規,明顯侵占了消費者的利益。如何清理整頓這些“行規”,成為當前裝修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挑戰“行規”
申請全國性監督抽查
消費者不知道的是,目前不少居民樓門窗的玻璃其實都屬非標準產品,厚度在4毫米以下。最終被坑害的消費者,猛然間才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落后產品的時代。
按照國家標準,建筑門窗使用的玻璃厚度應該4毫米以上。玻璃薄了,建筑玻璃應有的安全防護、節約能源、降低噪音的功能就要大打折扣。
為了降低成本,玻璃采購商不顧國家標準,要求廠家提供更薄一點的產品。建筑玻璃就越拉越薄,由最初5毫米變成4毫米。即便如此,采購方還是不滿足。廠家又推出3.5毫米厚的玻璃產品,進而發展到3毫米厚。
產業進入門檻低,市場供大于求,大部分企業都陷入同質經營低價競爭怪圈。周志武稱,這些玻璃生產企業,無視國家標準,為了降低成本生產“等外品”和“非標產品”,一些經銷商受利益驅動,公開銷售“非標產品”和不合格產品,擾亂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縮水”已經成為玻璃行業一大潛規則,這股歪風必須要剎一剎了。中玻協副秘書長周志武稱,該協會已經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在全國范圍對平板玻璃實施監督抽查,并呼吁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履行社會責任。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