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的入口访问官方平台-onlyfans.com-onlyfans是什么意思

徐永模:高度關注建筑業發展及時調整發展策略

日期:2010-09-16 19:34:37
瀏覽數:

 

在最近召開的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會議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水模就當前經濟形勢與行業‘十二五”發展思路的報告令與會者大開思路。

 

    考慮到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主要服務于建筑市場,徐水模本次報告與以往不同,跳出建材著力暢談了和上下游相關行業的發展問題,涉及建筑市場發展背景、建筑市場發展狀況、未來建筑市場展望、建材行業發展狀況、混凝土與制品行業‘十二五”發展思路等五個方面。

 

關于建筑市場發展的背景

 

建筑市場向來是依托城市化發展而發展的,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 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企業應該高度關注國家經濟和產業政策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徐水模首先通報了我國城市發展的一些基木概況。他說,我國城市(鎮)化率平均年增0.9 %,去年達到46 % (發達國家一般在70 %以上)。截至2008 年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到655 個。比199I 年增加176 個,增長36.7 % , 平均年增加11 個;城鎮人口比1991 年增加90.3 % ,平均每年增長5.6 %。而城市化率每增加1 %就意味著何年要有1500萬一1600萬的農村人口轉向城市,住房、交通、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必須跟上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國家多年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對建筑和建材業的發展拉動很大。

2008 年至今,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增加固定資產投資4 萬億元人民幣,強力拉動經濟增長,帶動地方巨量投資。據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召開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決發展。因此,相信如果投資總量不發生變化.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向以及重點領域(地區)一定會發生變化。作為受投資拉動的行業,我們企業必須高度關注政策走向,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市場的企業肯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于建筑市場發展狀況

 

徐水模從多個列表的數據佐證了國內建筑市場的龐大規模,2009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22.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30 % ;建筑業總產值達到75863 億元人民幣,增長22 %;建筑業增加值達到22333 億元。他在很多場合曾經非常自豪地提到過建筑業的增加值里有混凝土行業的很大貢獻,這次報告也不例外。在談到建筑建造能力增強、技術水平提高時,列舉了混凝土行業在超高層房屋建筑、長距離大跨度海上大橋、高海拔凍土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超長距離能源調運工程中所做的貢獻。

    對未來建筑市場的發展空問,徐水模認為中部、西部投資會出現明顯不同于東部的情況,從建筑市場看會給該地區的混凝土行業帶來很大但不同的發展空間。如在城市軌道交通和地下空問開發方面、去年國家批準22 個城市發展地鐵項目,使管片企業達到上百家。再如新城規劃建設要求生活用水和工業污水必須分開,給我們的管道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及其他公路、高端制造基地、新的特區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會加決混凝土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關于未來建筑市場的展望

 

近年來,我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積極出國發展,國際化程度在不斷提高,混凝土行業有沒有可能借船出海?徐永模認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有些企業己經開始實踐了。他從專業承包國外工程的領域分布清況,分析了混凝土行業走出去的可能性。在走出去的行業中,電力占10 % ,石化占13 % , 電子通信占12 % ,交通運輸所占比例更大,是與混凝土相關的領域。相關企業要善于把握機會,開辟自己新的市場領域。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主要產業都面臨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徐水模認為下一步建筑業發展的著力點將放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和房地產如何健康發展等方面。對目前爭論不休的建筑壽命問題,徐水模認為應以建筑全壽命周期效能為衡量,從設計、材料到建造,全而提升品質.實現工業化、部品化(住宅產業化)和集成優化(設計、施工、采購等)。從技術角度講,房崖完全可以通過維護來延長其使用壽命,而且符合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這將帶來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房屋和橋梁的加固、瀝青混凝土路面的維護保養等。

產業重構趨勢也將發生深刻變化。例如多專業融合:在工程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設計、施工、造價、采購等不同階段、不同專業的融合正在加深(深度交叉、協同進行);多產業融合:建筑產業與新型建材制造業、信息通訊業、金融、商貿物流等產業的融臺將全面發展;

國際化:隨著國內市場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國際與國內工程建設運作方式趨向一致化。徐永模指出,產業重構趨勢的變化對我們會影響很大,相關企業要高度關注,與其被動受影響,不如想方設法融合進去。

建筑業出現產業升級趨勢,是通過創新引領發展的。

徐水模將其總結為市場模式創新、建造方式創新、企業組織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和工程科技創新。

整個建筑業是流動的,因此市場模式創新義分為逐市場熱點而動的全方位開拓模式,大企業多領域綜合承包模式,中小企業專業化、特長突出的市場模式,開發建設等多階段一體化經營模式,突出專業功能的經營模式(融資、風險管理、項目管理、技術咨詢、代建等)。這對建筑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企業在開發建設階段就實行一體化經營,跟金融資本和工程服務對接,有助于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市場竟爭力。

    建造方式創新目前主要表現在建筑部品的產業化和工業化方面,建設部推進這項工作長達20多年,但一直起色不大,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住宅產業化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在積極地命名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北京金隅集團位列其中。

企業組織創新涉及建筑企業集團內部組織、區域組織、項目組織等一系列問題,很多建筑單位通過業務核心價值鏈的重組,實現開發建設一體化,設計、施工一體化,設計、施工、采購一體化,使施工企業變成工程企業,施工環節服務商變為建筑產品生產商。別看建設工程-線都是農民匯,但他們的上層管理還是很講究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徐水模認為,作為產品提供商,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重組,應該有很多不同模式,沒有一定之規,企業管理結構多向扁平化方向發展,以有效降低成本,實現優勢互補。施工企業的發展與市場區域的擴大密不可分,本地化與企業統一嚴格控制的結合,有助于品牌的地域延伸、我們的企業要學會處理好一般險管理和特殊性管理的關系,善于把握各個環節、階段的融合。

管理方式創新涉及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細化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多項內容。這是每個行業都要傾心研究的。

 

關于建材工業的發展狀況

 

徐永模通報了相關產業和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16月份主要產品產量及同比增長情況:水泥8.38 億噸,增長15.19 % ; 商品混凝土2.605 億交方米,增長34.77; 混凝土排水管16054千米,增長6.21 % ;混凝土壓力管3070 千米.增長39.65 % ;水泥電桿390.09 萬根,增長12.95 % ;混凝土樁13313 萬米,增長27.93 %

    徐永模對由此帶來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本行業經濟指標在全面增長,而目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還會繼續保持較高水平。水泥產量嚴重過剩,成為國家重點調控的產業,按理說價格會下降,但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還能創盈利新高,說明水泥行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市場需求仍在增加。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的價格偏低主要原因是產業集中度太低、企業間大打價格戰造成的。只有像水泥行業那樣進行戰略重組,才能提高市場集中度,確保價格的話語權,保證行業應該得到的合理的利潤率。

徐永模還分析了目前水泥制品增加值為什么只有水泥一半的問題,認為龍頭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問.如果努力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關于混凝土與制品行業“十二五”發展思路

 

    徐永模指出,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屬于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工業產品,完全適合于規模化發展。因此,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由大變強;鼓勵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獲取發展資源;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鼓勵符合條件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企業上市。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要強調企業經營商業模式創新(產業鏈延伸、發展要素整合等)、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適應于大企業/集團、股份制企業、上市企業的管理體制等)、產品和技術創新、新領域新市場的開拓。

在談到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時,徐永模批駁了行業內相互之問挖人才的做法,指出長期這樣做既傷和氣也傷自身,企業在行業人才資源有限的隋況下應該拓寬視野,眼睛只能朝內看的不會有大出息。

徐永模說,搞混凝土的人都有相同的材料技術基礎,企業有了研究開發中心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到此做事業,不是學什么才能干什么,大部分是干什么學什么成什么。企業往往忽視這個問題,要想吸引人才還要留件人才,一定要想辦法搭建這樣的平臺,還要突破專業的陷阱,拓寬視野,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包括使用、培育忠誠度、企業文化的根植與傳承。他認為,從混凝土到制品沒有特別的技術門檻,但是部品化是建筑市場的發展方向,你不做人家也會做,不如早點動手,掌握市場的主動權。專業化和多元化是提高企業擾風險和竟爭能力的有效措施.拓展做大做強的市場空間,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

徐水模強調,中國改革開放,從被國際化到國際化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中國水泥技術走向國際,為下游產業的進入提供了條件,我們既要學會借船出海,還要學會國際合作,今后再堅持單打獨斗會很困難,要學會與自己同行(競爭者)協作,共同發展。

 

來源:“混凝土世界”雜志(作者:宋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