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865年法國園藝師約瑟夫•莫尼埃用網狀鐵絲與混凝土結合制作水泥花壇起,水泥混凝土就與裝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人回憶起往事,突然發現:鋼筋或其它纖維與水泥混合而成的混凝土的發明者不只是著名的建筑師或卓越的力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整天擺弄花草的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埃。
長久以來,水泥混凝土作為工程材料被廣泛用于建造道路、橋梁、各類建筑、水利工程等。設計者與建造者在考慮工程功能要求的同時,從審美的基點出發,兼顧景觀、環境、文化等要素,在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對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建樹了混凝土在裝飾功能上的更多成就。
回眸近年來巨大恢宏的混凝土工程建設項目,哪一個不顯示出設計者神來之筆的靈異與智慧?哪一個沒有展現建造者鬼斧神工的才氣與匠心?

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 混凝土用量245萬立方米。當初設計時除考慮自然條件外,還將"長橋臥波"的美學理念和保證行車安全的曲線形設計結合一處,達到了較高的景觀價值。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如一塊天降巨石,攔江一截。實現了偉人當年:“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詩情意境,這就是混凝土筑就成現實畫卷!

“寶貴石藝”施工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雕塑《紫薇辰恒》
自人類歷史以來,在建筑裝飾上,人們喜愛天然石材。無節制的開采,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于是,人造裝飾材料被設計者和建造者認同并給予重視,特別是裝飾混凝土材料在滿足裝飾功能的能力上已經超出了天然材料。
這是我的朋友—北京的張寶貴,利用廢舊物品,按設計師的要求,在首都機場用和易性、流變性良好的纖維增強混凝土完成的一個裝飾工程。該“紫薇辰恒”,一絲不茍,完全按設計師“尺寸”、“肌理”、“形狀”的要求完成。

如今,裝飾混凝土的原材料大量選用天然石料開采中的尾礦、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使其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這才是真正符合永續發展的基本倫理。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用跨界思維來理解和重塑混凝土。不少創意機構,設計制作的混凝土燈具作品亮相。2015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不少作品表達了設計師對混凝土更多的認同、青睞,展現了混凝土與家居生活對接的創意與實踐。

2015年10月,在北京瑪雅島酒店舉行的“2015北京國際裝飾混凝土技術與應用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相聚一起,分享混凝土在當今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大家認識到裝飾混凝土領域有一個不可不知的創意產品空間,一個充滿市場潛力的拓展領域。

裝飾混凝土技術與應用的企業與設計大師們正在共同攜手,借中國發展的大好時機,開創裝飾混凝土行業發展的新紀元。
湖北省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李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