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近日公布。25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解讀《意見》時說,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中共中央文件名義發布的第一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文件,意義非常重大。它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投融資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
《意見》有諸多亮點,其中之一便是“探索不再審批的管理模式”,即“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在新情況下,有一些市場化項目,尤其是一些小項目,并不涉及環保等問題的,只要政策上有條件、誠信上有保障,你愿意做可以直接去做。有些地方正在探索,廣東、浙江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們想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開。”張勇說。
《意見》明確,堅持企業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原則上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投資行為。在一定領域、區域內先行試點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探索創新以政策性條件引導、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這無疑將大大中激發中國的新一輪投資活力。根據《意見》,除極少數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企業投資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意見》還明確,將建立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清單制度。
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投融資體制改革綱領性文件出爐,旨在激發新一輪投資活力。他分析認為,簡政放權制度化,推出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一直是本屆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的核心,也是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的肯綮。《意見》的出臺,恰恰是要解決上述問題,這也是《意見》出臺的背景之一。
千方百計激發民間投資
針對媒體關于“民間投資回落”的提問,張勇指出,民間投資回落有其客觀原因。即,過去民間投資的高增長,對應的是過去中國經濟兩位數的高位增長,而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民間投資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還高位增長。民間投資更多以傳統行業為主,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其本身也面臨著產能過剩和轉型的壓力,而“怎樣找到新的投資亮點、新的增長點,這需要一個過程”。對此,發改委投資司一位權威人士也向上證報記者表示:“政府并不能左右民間資本,只能通過供給側改革來營造有利的投資環境。”
張勇表示,雖然民間投資回落有其客觀原因,但還是要千方百計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提出的“融資難”、“融資貴”、“玻璃門”、“彈簧門”等政府服務不到位的問題,更是需要刻不容緩解決。
“融資難、融資貴是最集中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問題。國務院會議已要求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地梳理,找出解決辦法。”張勇說。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