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的入口访问官方平台-onlyfans.com-onlyfans是什么意思

李兆汝:“短命建筑”何以假“規劃”之名

日期:2010-04-08 09:14:00
瀏覽數:

近年來,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大拆大建雖時遭詬病,但短命建筑卻絕非個案。據一項對4916人進行的調查顯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對于短命建筑,人們常歸咎于規劃短視。然而,短命建筑頻出,僅僅是規劃的責任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馬湖新村剛剛建成5年的400余套聯排別墅近期就要拆遷,擬在原地復建,進行商品房開發。此舉引發熱議。而就在不久前,26,由于規劃與設計問題,江西省南昌市一個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級大酒店,被爆破成約4萬噸的廢墟;今年元月,福建省福州市一所投入1500萬元新建的小學,僅用了兩年就迎來城市規劃的一紙冷冰冰的拆令”……“短命建筑緣何層出不窮?又何以假規劃之名?

    層出不窮的短命建筑

  近年來,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大拆大建雖時遭詬病,但短命建筑卻絕非個案。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老舊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積的40%左右。按照我國的強制標準,普通建筑規定的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然而,我國建筑實際平均壽命不到30年。

  據介紹,馬湖新村的聯排別墅是農民還建房,大體上分為2003年的一期、2005年的二期、2008年的三期。也就是說,壽命最短的,還不足兩年。今年26日被爆破拆除的江西南昌五湖大酒店,以及200716同樣被爆破拆除的西子湖畔第一高樓”——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也都才使用了13年。

  另據媒體報道,經濟實力在河北省排名靠后的衡水市,最近也準備在市區建設一個占地數百畝的標志性工程——滏陽文化廣場,為給廣場騰地兒,亭園小區的居民面臨拆遷,而讓當地居民困惑的是:亭園小區是經濟適用房,這些樓建成的時間長的十來年,短的只有五六年。

    “短命建筑頻出,罪在規劃?

  對于短命建筑,人們常歸咎于規劃短視。而作為短命建筑的始作俑者,也往往打著發展需要規劃調整的大旗,讓建筑短命合法化。

  然而,短命建筑頻出,僅僅是規劃的責任嗎?誰又是規劃背后的真正推手

  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李宏鳴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建筑出現的短命現象,涉及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地產開發等方面。政府拆遷的成本是通過土地收益獲得補償,只要拆遷成本低于土地收益成本,在政府認為需要的時候,就可能同意拆。從開發商來說,只要拆后的收益大于拆遷開發的成本,就會有投資的沖動。

  也就是說,拆舊建新,不但可以讓城鄉面貌日新月異,而且還可以拉動內需,這是看得見的政績,那么,何樂而不為?作為開發商,可以從中賺得個缽滿盆滿,自然會極力推動。

  據介紹,武漢市洪山區馬湖新村的這片土地,政府以8.8億元掛牌出讓;開發商保守利潤至少8億元,樂觀的話,可以賺到10億多元。當年有西子湖畔第一高樓之稱的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的被炸,是因為大樓所在地塊已被出讓,其出讓價高達24.6億元。五湖大酒店,爆破拆除后原地重建,四星變五星,22層變25層,經濟收益自然也可以再上層樓。

  不難看出,導致建筑短命,與個別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驅動、開發商的利益訴求不無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規劃不過是為其所用而已。為了讓建了拆、拆了建合法化,那么,就需要打著貌似合理的旗號,對過時了的規劃進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規劃,只是一個工具;利益,才是背后真正的推手。

    呼喚更多公眾參與的制度設計

  拆舊建新也許可以拉動GDP數字上的增長,卻顯然不會如有關人士所說會取得多贏。以馬湖新村為例,且不說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由此抬升了的房價、提高了的生活成本,又將由誰來承擔?

  因此,在個別地方官員聲稱多贏的同時,來自部分村民的卻是無奈的嘆息與不解。然而,在這件事情的決策上,他們顯然沒有取得足夠的話語權。

  而要改變建筑短命狀況,扭轉在這個過程中規劃淪為工具的尷尬處境,就需要強化城市規劃的公眾監督機制,讓民眾有更多的話語權。讓規劃的命運與當地居民的意見同行,在城市規劃的整個行程中看到公民真正廣泛、深入參與的影子,只有這樣,短命建筑才會減少。

  試想,馬湖新村400棟建成5年的聯排別墅,在決定變更土地用途之前(據說,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局20071223《關于批復洪山區馬湖村綜合改造規劃的函》顯示,馬湖新村二、三期是規劃還建用地。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有關人員介紹,目前二、三期的土地已經變更為開發用地),在決定拆了別墅建高樓之前,如果能夠廣泛征求當地村民的意見,給村民以表達訴求的權力,還能有這樣的折騰嗎?

  200811施行的《城鄉規劃法》首次確立了城鄉規劃的公開化與公眾參與制度。但作為一個國家的城鄉規劃基本法,《城鄉規劃法》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可行性,只是倡導性和建議性地確立了公眾參與的基本框架。實現真正廣泛意義的公眾參與,還需要更細化的制度設計。

建筑,假規劃之名,英年早逝,合法正寢。雖嘆其短命,又能耐我何?同樣,假如有更嚴格規范的制度設計、更廣泛深入的公眾參與,我們也可以假規劃之名,讓建筑得以長壽、不再短命

 

中國建設報:  李兆汝